阅读 17818 次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安置及开发住区规划设计(尤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安置及开发住区规划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 尤艺
一、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明光宫区域。拟通过对汉长安遗址的调研与分析,结合遗址保护原则,来研究如何对明光宫地区进行规划来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问题,并提出拆迁安置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地块结合遗址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同时完成居住区中单体建筑的研究与设计。
建筑物耐火等级:二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抗震设防烈度:8度(0.2g)
二、明光宫区域总体规划
明光宫区域swot分析
项目优势Strength
(1)地理优势:明光宫区域和西安北部新行政中心在同一片区,相聚较近,通过北部新行政中心区域的发展,必将带动明光宫区域发展。
(2)目前大遗址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遗址与居住区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尚处于研究阶段。将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项目劣势Weakness
(1)基地位置距离汉长安城中心景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公园较远,旅游业的影响力到明光宫出已经比较小,虽然存在潜在的游客客源,但是其商业竞争力较低。
(2)明光宫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再加上近代工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其遗址被破坏的较为严重,现存的遗址较少,且尚未有重大意义的遗址出现。
(3)明光宫沿朱宏路一段现在为物流用地,虽然带来了就业机会,但是工业用地所带来的混乱交通、杂乱环境及治安隐患也为明光宫的规划带来了难度。
机会Opportunities
(1)规划机会:明光宫区域所在的汉长安城遗址,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咸新区是在国务院批准实施、由陕西政府设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下,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的新区。在这样的发展规划下,汉长安城必将是振兴发展的重点。
(2)申遗契机:汉长安城正在申请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不仅仅在陕西省,在全国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这也为明光宫的发展规划带来机会。
威胁Threaten
同样作为遗址区,明光宫区域在遗址上保留不佳,目前已勘探遗址价值不高,对人流的吸引力较小。周边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都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相比之下,明光宫的竞争力较小。
明光宫区域规划设计思路
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问题
明光宫在设计之初是为了解决汉长安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将会规划为大型居住区。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我们首先对汉长安城的移民搬迁可安置的最大程度进行计算。我们通过容积率实验,将明光宫区域居住区的容积率定在0.8上。在这样的容积率上,每户按人口3.2人,建筑面积面积100.8㎡(8400mm*12000mm),楼间距为建筑高度的1.35来计算。
汉长安城址区内现有未央宫、汉城和六村堡3个街道办事处,55个行政村,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有人口13882户、50788人。75.02平方公里的遗址特区内,随着外来 务工人员的涌入,截至2012年底, 遗址区内的实际人数 已经达到了20多万, 远远超过了这块土地的负荷。
现在我们仅计算原有的50788人口。所需的户数为15871户,所需的建筑面积为1599797㎡,当居住区的容积率为0.8时,所需用地面积为1999746㎡,接近200公顷。因此,在明光宫规划中,我们将居住区面积设定在了200公顷左右,并且结合现有路网和居住情况进行了区域的重组与整合。
在明光宫区域,一共有四个村落,如何处理四个村落,保留还是拆迁,如何进行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根据汉长安城遗址总体规划,以及四个村落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建筑保留情况、对遗址的破坏程度、人口经济情况、基础设施状况着手。对于明光宫地区的四个村落,我们根据每个村落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拆迁安置计划。见表3-1。
表3-1 明光宫区域拆迁安置计划
村落 |
现有人口 (2011) |
移动 人口 |
村落 概况 |
拆迁安置计划 |
北玉丰村 |
215户725人 |
约500人 |
村落有部分住户叠压在清明门遗址上,在总体规划上属于暂不搬迁区域。 |
计划将叠压遗址的住户搬迁,在明光宫地区就地解决。剩下居民保留现状,并且对该区域基础设施的进行改进。 |
中官亭村 |
208户700人 |
约200人 |
村落能保持农村特色,且当地有很有历史的大家族。 |
保留村落,结合观光农业将村落打造成民俗文化保护村落。对村落的基础设施等进行改进。 |
西杨善村 |
717户2883人 |
约2000人 |
村落与城市联系紧密,呈现城中村状态。在总体规划上属于暂不搬迁区域。 |
保留村落基本格局,对村落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对叠压在清明门至宣平门段城墙上的住户进行搬迁。 |
楼阁台村 |
653户2150人 |
约3000人 |
楼阁台村紧邻楼阁台遗址,丰产路从中穿过,车流量很大。 |
村落大部分叠压在宣平门大街遗址上,计划将整个村庄搬迁,并对楼阁台遗址进行保护,搬迁住户在明光宫就地解决。 |
合计 |
6458人 |
约5500人 |
|
|
解决就业问题
明光宫区域作为大型居住区,必须要提供就业机会。明光宫地区原来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而近年来由于物流产业的兴起,也提供了一部分就业。因此,在我们新的规划中,我们任然保留农业和物流业,将大片的农田留给农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地农田有很多荒废了,并不种植或者干脆堆放垃圾,这样的农田必须进行整改。因此提出了将农田整改成为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也为明光宫区域增添了活力。
在东边的物流产业,我们将一改其杂乱无章的状态,将厂房等进行规划,重新规划交通系统,是的运输更为通畅,减小隐患。
保留文脉与遗址
首先明光宫区域内现有的已勘探遗址进行保护,并且对为勘探地区进行评价。其次结合遗址进行规划设计,并考虑依托遗址发展旅游业。同时对明光宫区域内的中官亭村进行保护,致力于保护民俗与建筑。
明光宫规划设计方案
我们保留了大部分水系、部分道路和部分村庄,基本维持原先的格局,加入了较多的居住用地来解决移民拆迁安置问题。
明光宫规划设计方案如图3-1。
图3-1 明光宫总体规划
明光宫规划指标:
居住用地面积:218.366公顷 工业用地面积:47.584公顷
观光农业用地 :143.337公顷 公共服务区用地 :29.625公顷
保留村庄 :6.143公顷 绿地面积 :42.487公顷
道路面积 :29.472公顷 总用地面积 :516.88公顷
明光宫规划设计结构
图3-2 水系分析 图3-3 道路分析 图3-4 步道系统
图3-5 明光宫居住区分布
我将明光宫的居住区域主要划分成了三大居住区,三大居住区围绕中心公共服务区设置。各居住区解决人口分析如表3-2。
表3-2 各居住区解决人口分析
居住区 |
用地面积 (公顷) |
解决户数 |
预计 容积率 |
每户平 均人口 |
总人口 |
居住组团1 |
75.507 |
5993 |
0.8 |
3.2 |
19178 |
居住组团2 |
88.896 |
7055 |
0.8 |
3.2 |
22576 |
居住组团3 |
70.903 |
5627 |
0.8 |
3.2 |
18006 |
合计 |
235.306 |
18675 |
0.8 |
3.2 |
59760 |

公园系统分析:
环城公园面积:12.216公顷
遗址公园面积:5.614公顷
中心公园面积:4.414公顷
公共服务区绿带:7.450公顷
隔离绿带:12.793公顷
总绿化面积:42.487公顷
明光宫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根据居住区公共服务业设施控制指标(平方米/千人)可得出公建配比。明光宫居住区域可解决人数59760人。设计公共服务设计建筑面积为29.625公顷,符合设计要求。其中教育分配如表3-3。
表3-3 教育建筑分配
名称 |
中学 |
小学 |
幼儿园 |
||
入学人数占居住人口比例 |
9.3% |
10% |
千人38人 |
||
计划规划总人口 |
59760 |
||||
人数 |
5210 |
5603 |
2129 |
||
规模 |
初高中部各24班,每班50人 |
24班,每班45人 |
12班,每班30人 |
||
所需数目 |
2 |
5 |
6 |
||
用地指标 |
每生22-28.8㎡ |
每生17.6-21.8㎡ |
每生15-20㎡ |
||
占地面积 |
52800—69120 (设计为60000㎡) |
19008—23544㎡ (设计为20000㎡) |
5400—7200㎡ (设计为6000㎡) |
||
建筑面积指标 |
每生8.1-9.2㎡ |
每生5.6-8.0㎡ |
每生9-12㎡ |
||
建筑面积 |
19440-22080㎡ |
6048-8640㎡ |
3240-4320㎡ |
||
服务半径 |
≤1000m |
≤500m |
≤500m |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发展定位
城市层面
(1)顺应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同步发展。
(2)不能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社会层面
(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2)住区资源共享
(3)考虑不同人士的需求
文化层面
(1)保护遗址,尊重地貌,延续文化。
(2)努力创造有文化的社区氛围,注重社区文脉
技术层面
(1)将被动式节能采用入建筑设计中
研究遮阳、中庭拔风等传统技术,达到低技术高舒适性
邻里层面
(1)创造关怀的邻里
(2)鼓励人们的参与性,形成社区感,安全感。
设计理念与具体方法
设计理念
在居住小区设计时,我们选取了一块和遗址紧密相连的地块。面积为23.450公顷。内部主要遗址为沙道、淤泥和古代路。如何保留并合理的利用遗址是小区规划的重点,希望能够努力唤起居民对遗址的文化记忆与认同感。同时也要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问题,要在可建设区域尽可能多的并且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安置居民。因此我提出遗址绿带生长的思路,用绿带贯穿遗址,并且组织整个小区。
遗址绿带的生长
设计围绕遗址,将点状的遗址通过绿带贯穿,在将遗址绿带进行点线面的变化。生长到小区中间,从而将整个居住小区与遗址联系起来,增强互动感。
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的居住空间
将居住小区根据和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层次建设。首先,从城市共享的公共遗址绿地和景观广场开始,然后到对外开放的农家乐片区设计,然后再到居住区级的公建设计,其次到每个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设计,最后再到住宅院落宅前宅后的设计。每一层级逐步深入,从开放的公共空间想私密的居住空间过渡。
特色住宅设计
根据对明光宫现有住宅的调研,来研究居民希望的建筑类型,并将现有建筑进行改造,将功能结合遗址景观进行重组。同时结合现有商住楼进行设计,努力为居民打造舒适的住房。
总体规划
方案生成
(1)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区域建筑调研,用户需求调研确定公建类型、规模和小区定位。
(2)根据明光宫总体规划以及居住区规划结构确定小区的出入口和小区级道路。
(3)将遗址连接成为绿带贯穿整个小区。如图5-1所示。
图5-1遗址形成绿带
(4)将公建串联在遗址上,并根据公建的性质确定公建详细分布与设计。
(5)将遗址绿带向小区内生长,形成组团绿地。如图5-2所示
图5-2遗址绿带生长贯穿小区
(6) 将视线因素结合进去进行分析。如图5-3所示。
图5-3 组团与遗址视线的关系
(7) 结合居住区规划结构和遗址因素形成住宅区结构。
(8) 在住宅区架构之上进行组团设计和居住区设计。
(9) 修改并细化规划设计如图5-4所示。
图5-4总平面图
居住区分析
居住区小区级的为中间的一条环路,并且向四面有出口。主入口为北向靠近核心商业区的入口,是主要的车行入口。东西向为主要的步行入口。两边有商铺分布。如图5-5所示。
居住小区公建主要为会所、幼儿园和公共服务点,它们串联在遗址绿带上,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如图5-6所示。
居住小区的西北角北向紧邻核心商业区,北向紧邻核心商业区,西向紧邻观光农业区,因此,将这一片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农家乐组团。中心沿着东西向步行入口布置沿街商铺组团。剩余区域结合遗址布置移民搬迁安置组团。如图5-7所示。
图5-5居住区道路图 图5-6居住区公建分析图
图5-7 组团分析 图5-8 日照分析
日照分析如图5-8所示,在西北角农家乐区域,由于每家每户都设置内院,因此每户之间间距较近,并且都为客房,大家主要是来体验生活,对日照的要求不高。因此尚未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其余区域都满足在大寒日南向窗台日照时间超过2小时的标准。
居住区景观分析
小区以遗址形成公共绿带,公共绿带向组团生长形成组团绿地。在公共中心绿带上,以步道贯穿始终,并以点状广场点缀绿带,使得环境更加宜人。图5-9。
图5-9 景观分析
居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232450㎡ 居住区总建筑面积:191306㎡
建筑占地面积:54658.9㎡
建筑覆盖率:23.5% 容积率:0.823
遗址搬迁组团户数:1048户
居住户均人口:3.2人
遗址搬迁居住人数:3354人
农家乐组团户数:96户 总停车位:550位 车位比48%
绿地率:48%
四、建筑单位设计
会所设计
各类空间面积配比
服务人群:小区住户
占地面积:3000㎡
建筑面积:2400㎡
建筑高度:≤12m
功能设置:考古展览与研究、运动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
各类空间面积配比(表6-1):
表6-1 会所设计空面面积配比
功能分布 |
房间名称 |
所需面积㎡ |
门厅及管理用房 |
门厅 |
60 |
内部管理办公用房 |
25 |
|
文化教育 |
电子阅览室 |
60 |
阅览室 |
60 |
|
美术教室 |
60 |
|
书法教室 |
60 |
|
音乐教室 |
60 |
|
舞蹈教室 |
60 |
|
运动健身 |
室内游泳池 |
500 |
健身房 |
120 |
|
考古展览与研究 |
展览 |
200 |
研究室 |
60 |
|
休闲娱乐 |
儿童游戏室 |
100 |
老年活动室 |
50 |
|
棋牌室 |
25*2间 |
|
咖啡厅 |
100 |
平面设计方法
在设计时,根据规划,会所将紧邻遗址,如何处理好遗址和会所的关系,形成互动,激活遗址是我们设计的关键。
设计思路(图6-1)首先是在平面布局上,利用L型的建筑围合遗址,然后在面向遗址的方向设计平台,与遗址产生互动。同时为了迎合当地建筑肌理,减少建筑体量感,我们在设计上将二层的建筑打破,用平台进行联系,同时对屋顶进行了设计,是的会所更溶于环境。
图6-1 会所设计思路
在平面布局上,入口处组织交通,分为展览区、文化教育区、休闲娱乐区。在竖向分布上,上层为考古研究去和运动健身区域。在一层预留了大量的灰空间,可以供居民跳广场舞等。设置了地上和地下停车场停车位:地上停车位17个,地下停车位47个。
图6-2 会所功能分区分析
幼儿园设计
各类空间面积配比
在小区设计中,由公建要求[9]和千人指标可以得出幼儿园规模在中型,人数在210人左右,各面积指标如下(表6-2)。
千人指标:38人
幼儿园人数:210人
幼儿园规模(中型):7个班每班30人
建筑面积:2100㎡
占地面积:3780㎡
表6-2 幼儿园设计空面面积配比
功能分布 |
功能名称 |
所需面积㎡ |
生活用房 |
活动室 |
50㎡ |
寝室 |
50㎡ |
|
卫生间 |
15㎡ |
|
衣帽储藏间 |
9㎡ |
|
音体活动室 |
120㎡ |
|
服务用房 |
医务保健室 |
15㎡ |
隔离室 |
8㎡ |
|
晨检室 |
15㎡ |
|
办公室 |
2*12㎡ |
|
会议室 |
15㎡ |
|
传达值班室 |
12㎡ |
|
教工厕所 |
15㎡ |
|
供应用房 |
厨房主副食加工间 |
36㎡ |
主食库 |
10㎡ |
|
副食库 |
10㎡ |
|
冷藏间 |
6㎡ |
|
配餐间 |
15㎡ |
|
消毒间 |
10㎡ |
|
洗衣间 |
12㎡ |
设计思路
幼儿园设计延续之前的规划构思,将幼儿园结合遗址绿带进行设计,首先将幼儿园底层架空,将遗址引入,从而让幼儿和遗址产生更好的互动,可以更近距离的观看遗址。其次用平台连接各生活用房,提供更好的景观和活动平台。在房屋设计上,同样是为了减小建筑体量,符合当地肌理,将建筑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单元,同时也富有趣味性,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活动场地。如图6-3所示。
图6-3 幼儿园设计解析
其他公建设计
商业建筑设计
医疗卫生室设计:将医疗卫生室结合居住区级景观设计,便于患者心理康复。使他们在就医过程中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和在中心区游憩的居民,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互动。
在商业设计中,延续明光宫规划中的核心商业分布,由核心商业区向小区伸展,因此,在小区的东侧邻近另一小区和北侧邻近核心商业区的位置布置商业建筑。同时在小区西北角农家乐片区也会结合住宿做商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动小区活力。在小区的东西入口处,会将部分商业引入,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
医疗卫生建筑设计
在中心遗址绿带上布置医疗卫生场所,可到达性强,并且可以为整个小区的居民提供便利。同时结合遗址绿带有更好的休息场所和康复场所,利于身心健康。
五、结论与展望
设计结论
这次毕设的难度比较大,涉及城市规划、小区规划与单体设计这三个方面。城市规划层面,明光宫地区面积非常大,超过了五百公顷,对于这样大的地块,尺度非常难以把握,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因此,如何分析研究明光宫区域,从哪些角度分析,分析到哪一层面,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入手,结合区域现状,将遗址保护思想代入,一方面是区域要抓住遗址这样的契机,来实现发展复兴,一方面遗址因为规划设计而被激活,发挥自身作用,重新被人们所认知,从而展开了设计。
在这样一个课题之下,我受益匪浅。首先有了科研的基本思路,能够通过调研等手段发现问题,通过分析,提出策划,最终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其次,接触到了不一样的尺度的设计,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多样性与矛盾性复杂的情况下整理思路,进行权衡,并层层深入。
当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在明光宫规划之时的尺度把握不准,在小区规划时的结构不清晰,单体设计时的考虑不周到,并且最后由于时间问题,图纸也表现的较为粗糙。希望能从这次设计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设计打好基础。
未来展望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庞大的人口,大遗址保护区目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大遗址保护中如何合理的处理好遗址与居住的关系非常重要,不可顾此失彼。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遗址与居住区规划的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谦,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问题[J].建筑学报,2001(11):56-59.
[2]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七分册城市居住区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董瑞,张倩,李志民,关中民居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12):20-21.
[4] 刘崇,郝赤彪,当代荷兰废弃港口区的改造——以阿姆斯特丹Borneo-Sporenburg项目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2-5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陈稳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欲区域发展研究——机遇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视角 [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Michael White, Philip Allmendinger, Land-use Planning and the Housing Market:A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 UK and the USA[J].Urban Studies, Vol. 40, 2003:953-972.
[9]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3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0] 孙炬,城市规划中的逆向思维—以西安曲江新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8):30-32.
[11] Michael E. Smith, Form and Meaning in the Earliest Cities: A New Approach to Ancient Urban Planning [J]. JOURNAL OF PLANNING HISTORY, Vol. 6, 2007:3-47.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文径网络:吕琳琳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
上一篇: 咸阳扶苏路综合体设计 |
下一篇: 世园会中的西科馆建筑设计--精神的栖息地 |